纳粹德国进行侵略战争,确实如提问用户所说,具有转移国内矛盾的性质,但其经济体制本身是有问题的,哪怕希特勒真的战胜了英国、苏联乃至美国,依然会像秦国那样崩盘。
文/第五大洋
本文是应用户独家记忆的提问撰写。纳粹德国进行侵略战争,确实如提问用户所说,具有转移国内矛盾的性质,但其经济体制本身是有问题的,哪怕希特勒真的战胜了英国、苏联乃至美国,依然会像秦国那样崩盘。
今天的问题是,假如纳粹德国战胜了英国和苏联之后,是否会向中国的秦朝一样迅速崩溃。我给出的答案是:会。因为纳粹德国依赖国家计划的经济体制非常糟糕。
我看到网上很多赞美纳粹德国经济成就的,主要是三条:GDP增长率100%以上、基本消灭失业、完成了高速公路网络建设。
我给这些成就打个比方,就是运动员服用兴奋剂取得的“好成绩”,“好成绩”为什么打双引号呢?因为都未必是好成绩。
他也喜欢计划经济
从GDP开始说起。
GDP叫国内生产总值,是一种经济总量的计算,这种企图给经济计算总量的想法很早就有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就批评过这种计算的不靠谱,他说邻居间相互帮忙,做个家具啥的,都不收对方钱,这种情况真实财富肯定是增加了,但是你没法加到总值里去。
还有一位经济学家说过(忘了是谁了),家庭主妇在自己家做家务,就不算GDP,但她到别人家当保姆,收了钱,就算GDP;假如两个家庭主妇在自己家做家务分别能产生价值500块的财富,为了让GDP增长,就应该让俩人互相去对方家里做家务,各收500块钱……关键是这样还不如让她们呆在自己家,至少不用费劲走到对方家里去了。
让两个家庭主妇互相去对方家做保姆,GDP是增加了,但是真实的财富却减少了。
说到这,信奉凯恩斯国家计划的兄弟姐妹们(纳粹德国主管财政的沙赫特博士就是纯粹的凯恩斯主义者)就跳出来反对了,说主妇出门要坐交通工具吧,要穿的体面一点吧,要化妆吧,这些消费不都是创造财富了么?
不强迫家庭主妇出门,他自己在家可能听音乐,看书,追电视剧,陪孩子玩,洗个泡泡浴,都可以;要是不强迫她,她可能根本不考虑出门的。
每个人都有一个价值排序,最先做的事,就是对自己来说价值最高的事,强迫就是将价值序列中靠后的事提前做,靠前的事延后做。显然在被强迫下做的事的价值绝对比不上完全自愿时做的事。
强迫家庭主妇出门做保姆,当然你能看见她出门产生的一系列效果,然后喝彩“好好好,效果很好”,但是她若不出门产生的一系列效果就因为事情没有发生而看不见了,那本来会有更好的效果,因为是个人基于自己的价值排序做出的选择(参考巴斯夏《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很多时候,GDP增长的越多,真实财富反而消耗越大。所以纳粹德国GDP增长100%有什么好骄傲的呢?就像产品销路不好的淘宝店刷单一样,一看销量很高,利润呢?都是假的!
知道纳粹德国基本消灭失业是怎么做到的么?
有好多人,都是主动选择失业的,情况当然多种多样,数不胜数,就举几个例子,有的可能赚了几年钱,够用一阵了,想花一两年在家养花养草什么的;有人看起来是失业,其实在家写小说,一开始写着玩,然后发现自己越写越好,能赚不少钱;有人可能正策划去徒步旅行……
关键是“失业”怎么定义。
再强调一遍,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价值排序采取行动。在完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不工作的人肯定都是对“工作的报酬”不满意,所以他们不工作,而是做价值排序最高的事,也许能挣钱,也许不能,但可以挣到快乐和闲暇,快乐和闲暇也是财富。
“失业率”也不是衡量经济好坏的指标,有人主动失业比强迫他就业反而更能创造财富;强迫他“就业”才是消灭财富。
凯恩斯主义的拥趸热衷使用的降低“失业率”的招数是通货膨胀,通胀能人为制造虚假的高工资,诱惑更多人去“就业”,这个方法至少还算隐蔽。
纳粹德国是直接强行给人安排工作,别管工资满意不满意,别管你适合干什么,也别管你想干什么,为了元首,为了国家,为了德意志伟大的未来,让你干什么都是对的,你必须干,不干就送集中营。为了消灭失业人口,纳粹德国采用了多少强制手段,只要强迫,一定就有错配,一定就有低效。
不听话就得去这里
纳粹德国给国民安排的工作,很多就是修高速公路,我看过一张照片,德国工人排着整齐的方阵,迈着整齐的步伐,用同一个动作扛着铁锹,走向施工现场。
据说从1933年到1943年,德国人修了40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对GDP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可是多少真实的财富沉淀在这些华而不实的基础设施上——那些漂亮的高速公路上其实没什么车的……要知道现在英国高速公路里程也就大概这么长。
希特勒为了解决高速公路闲置问题,又承诺要每家给配一辆汽车,最后也没成功。
40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在当时绝对是壮举!得花很多钱!钱从哪里来?一是靠抢犹太人的钱,二是靠发行银行券。这些银行券很多都直接发给了垄断寡头和大型军工企业,由国家银行保证对付,可以直接流通当钱用。
据说只在1938年,德国就发行了120亿帝国马克的期票,当年德国的财政收入也才230多亿。有人说纳粹德国通胀率很低,那是不可能的,他们只算了流通中的“钱”数,银行券、信用券、代币这些实际上是“钱”的东西都不算……忽悠人而已。
搞经济计划的国家,特别喜欢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也特别容易通货膨胀。
因为经济计划的特点就是干什么都要政府批准,你要开个什么企业,得经过批准,政府觉得你符合条件,才可以办。这样,很多有钱的、有势力的、有关系的,就开始找政府官员行贿,游说政府把经营许可证给他,但不能再给别人了,于是就形成了政府官员的腐败和市场上的垄断寡头企业。
纳粹德国的腐败故事不用赘言,可以参考我们非常熟悉的剧情;腐败的基础是政府的权力,政府的权力就来自经济计划,如果人的行为都不必政府批准,腐败绝不可能发生;只要是搞经济计划的国家,政府干预的范围越大,腐败就越严重,从没有例外。
关于垄断寡头,1933年德国颁布了一条法令,任何垄断寡头不承认的企业都会被强行剥夺获取原料和商品供应的权利,官商相互勾结,以防止市场过热和生产过剩为借口,逼死中小企业,控制市场准入,消除寡头们的遭到竞争的风险,再发给他们银行券,便宜的资金源源不断地供应,让他们高枕无忧。
德国真实的财富就在垄断寡头们的狂欢中逐渐缩水。为了掩盖财富缩水,就只能靠政府资助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大项目一动工,统计数据就变得非常漂亮,没有钱,就通胀,无中生有。
通胀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纳粹德国大量新的资金被用银行券的形式发给垄断寡头们,这些银行券可以用来购买经营需要的各种东西,他们得到这些银行劵,会产生一种资源很充裕的错觉,因为他们的钱很充裕。
当资源充裕的时候,人们投资会增加,因为这时候利率很低,赚取未来收益是合算的。利率低时你会看到的社会图景就是到处搞建设,一派繁荣。但通胀是因为资金充裕而显得资源充裕,并不是资源真的充裕,人们却会被假象欺骗,像资源真的充裕一样行动,于是通胀也会来带“繁荣”。
一旦人们发现资源并不如想象中充裕,投资其实并不合算的时候,投资的资源已经沉淀了,拿不回来了,取得收益还要好久或者收益没有预期那么好,于是企业因为错误的行为而亏损,资金链断裂,纷纷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这就是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爆发时通常都觉得货币匮乏,其实是真实的财富匮乏。课本里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的产物,其实都是编造的谎言。经济危机是政府进行经济计划,破坏自由市场的产物。
凯恩斯主义喜欢说自由市场造成通货紧缩引起危机,因为统计数据表明经济危机总是伴随货币不足,这就像说人生病总是不舒服,所以是不舒服引起生病一样可笑。
为了防止市场上资金链断裂,就得继续通胀,继续人为压低利率,硬着头皮上——通胀一开始,就很难停下。
但运动员受伤了,该休息就休息,该手术就手术,你不能老给他打封闭,让他感觉不到疼,接着比赛,越拖伤就越难治,恢复也越慢。政府继续通胀,就会加剧危机的程度,让危机来得更猛烈。
纳粹德国为了掩盖通胀,计算通胀率时只算“钱”的数量,这是一种方法;还有对外汇进行管控,防止国内有人抛售帝国马克买进外汇,外资也不许离境;然后还强迫一些贸易国以货易货,如果货物值不相等,也不付外汇,必须用帝国马克结算。
纳粹德国时代的德国马克
这些办法,只能掩盖一时,而且随着问题越来越多,就越来越难掩盖,为了继续掩盖,政府就需要越来越大的权力,国民的牺牲就越来越多,真实财富就越来越少,就越需要通货膨胀……如此恶性循环。
其实并非没有解决方法,只要真实财富增加,通胀就可以被消化。
一个国家内部真实财富增加有两条途径,一是实行自由市场,政府简政放权,由资本家自由竞争,创造财富;二是去抢别的国家。
对于纳粹德国而言,第一条路显然不现实,就只好走第二条路。发动战争是纳粹德国解决国内问题的方法,但是只能胜,不能败,胜利就有战利品,也有更广大的市场消化通胀;失败就意味着又损失了很多真实财富,让本来就脆弱的经济链条雪上加霜。
前期的成功让纳粹德国尝到了甜头,但很多人不理解希特勒为什么要着急把战争范围扩大这么多。
造假时间太长,会连自己都骗了。
希特勒敢于发动巴巴罗萨
是连自己都被战局的表象骗了
希特勒对自己的盲目自信,是他的通胀政策造成的,他对自己的国家已经没有正确的认识,产生了资源特别充裕的错觉,以为自己特别牛,结果打起来发现原来实力不够,他掌握的资源支撑不起这么大规模的战争。
退一万步讲,侥幸,纳粹德国打赢了英国跟苏联,甚至统治了全世界,只要国家计划的经济体制不变,他还是会崩溃,因为通胀不可能无限制进行下去,总会有难以为继的一天,到时候没有别的国家的财富可以抢了,怎么解决呢?
就像我开头说的,经济计划是兴奋剂,看起来好像取得很好成绩,其实都是假象。
题目里有秦朝,其实秦的崩溃也是从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开始的。
久经沧桑的秦长城
说白了,暴政其实都差不多,就是通过一些隐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也好,明抢豪夺也好,想方设法把民间的财富转移到统治者或者政府官员手里。这个财富转移的过程,严重破坏了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财富就越来越少,统治就难以为继。
进入现代以后,由于技术的原因,各国有能力把危机往后推,还能制造一副“盛世”的假象,但是终究是要还的。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评论
发表评论